杨子任也知道过犹不及,而且他们这些人都很年轻,慢慢搞,总会给下一代人留下一个清明盛世,所以他的第一刀就开在了这个被众人唾弃的制度。而且他们都深知在这一点,几乎所有读过书,拥有权势的人都不会明面上站在反对的意见上,否则那简直就是要被唾沫星子给骂死呀。毕竟华夏人那是要面子,要到骨头缝里面了,哪敢说这种被人唾弃的话。明面上不敢,那暗地里可以搞些小动作。
为此,景庄他们也是心知肚明,因为这是碰触到了一些人的利益上面了,他们不敢明面反对,就是知道自己这一边站着大意,所以只能暗地里捣鬼,但没有关系,暗地里捣鬼不怕,就怕他明面上出大问题。在这个过程中陆续的出了几个利于民生的政策,都是往好的方向推进。大家知道这只是可以做到一时之间的改变,没有动机的根本,但大家也知道,温水煮青蛙慢慢来,千万不能急。
“就像我搭了一个积木,其实搭的不够好,因为还有很多问题,但是我已经搭出了一部分,保证这一部分好的积木不在我修整的过程中直接倒塌,所以我只能轻轻的碰触那些有问题的地方。等底盘彻底的打牢了,保证我搭好的那一部分积木,不会因此而倒塌的时候,那我就要大刀阔斧的改了。”梁安若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话来讲解现在的情况,也在讲着是景庄跟杨子任他们慢慢行动的原因。是的,华夏现在已经往好的方向发展,现在小规模的改就是为了后面大刀阔斧的改奠定基础。景庄,杨子任,林怀杰,梁安民,夏远志等等等,他们有一个最大的优点,那就是年轻,年轻就代表有无限的可能,而那些年纪大的迂腐的,甚至是上一辈的掌权者,还能活多少年呢?
更何况这些人有的还上过战场,手里有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,还有不为人知的神兵利器,他们想改革,那是要比其他人要容易的很多的,只是现在投鼠忌器罢了。
这样的行动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各国的列强,而且现在时机超好,毕竟只有华夏对瓜分欧洲并不是很感兴趣,想的就是在这一次的和谈上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已。再加上前面有俄国吸引各国的注意和炮火,自然而然的担子就减轻了很多。且在这一点上,因为俄国有两个政权并立且长期处于纷乱和战争的过程中,俄国那边思想的传播也并没有在华夏引起太多的波澜,只不过大家会发现西方这种思想,跟华夏的一些思想有所契合,但这也并不是很重要,大家都以为是把洋人好的一方面跟自己的结合而已。
在大家激烈讨论,华夏的改革逐渐开始,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,一支外交团队离开华夏,前往巴黎参加战后的和谈。
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返回书架